WireGuard 配置和上网流量优化

本文涉及到 WireGuard 的使用介绍、国内外流量的分流等内容

WireGuard 安装

在使用 WireGuard 之前,需要分别在服务器和本地安装。

由于本人的服务器上使用 debian 9、本地使用 Arch Linux,因此这里只给出这两种系统上的安装方式,其他系统上的安装可以在官网找到。

Debian

echo "deb http://deb.debian.org/debian/ unstable main" > /etc/apt/sources.list.d/unstable.list
printf 'Package: *\nPin: release a=unstable\nPin-Priority: 150\n' > /etc/apt/preferences.d/limit-unstable
apt update
apt install wireguard

Arch Linux

pacman -S wireguard-dkms wireguard-tools

WireGuard 配置

WireGuard 的配置分为 Interface 和 Peer,其中 Interface 可以认为是对本地机器的配置,而 Peer 是配置连进来的机器的

在服务器和本地的大部分配置是一样的,先添加一个接口:

ip link add wg0 type wireguard

如果报错,并提示 RTNETLINK answers: Operation not supported,先检查下 wireguard 模块是否已经加载:

lsmod | grep wireguard

如果没有加载,试下执行 modprobe wireguard,如果报错,重启下机器。

在服务器端为 wg0 添加一个地址 192.168.128.1/24

ip addr add 192.168.128.1/24 dev wg0

同样在本地为 wg0 添加另一个地址 192.168.128.254/24

ip addr add 192.168.128.254/24 dev wg0

然后分别在服务器和本地添加 private key

wg set wg0 private-key <(wg genkey)

如果是要用 sudo 来执行的,需要使用以下命令:

sudo bash -c 'wg set wg0 private-key <(wg genkey)'

为服务器添加一个监听端口,本地使用随机端口就行了,不需要固定端口:

wg set wg0 listen-port 12345

以上是 Interface 的设置,下面配置 Peer。

首先在服务器上加入本地的 Peer:

需要添加本地的公钥,可以在本地通过以下命令获取:

wg show wg0 public-key

获取到公钥后,还要获取本地 wg0 上的 IP 地址(192.168.128.254)加入到 perr 的 AllowIPs 里:

wg set wg0 peer '<本地的公钥>' allowed-ips <本地 wg0 上设置的 IP 地址,如 192.168.128.254/32>

同样,把服务器上的公钥加入本地,这里要把服务器的外网 ip 作为 endpoint,这里以 wireguard.example.org 为例,要不本地就不知道连那台服务器了:

wg set wg0 peer '<服务器上的公钥>' allowed-ips 0.0.0.0/0 endpoint wireguard.example.org:12345

注:这里 allowed-ips 使用 0.0.0.0/0,这样相当于 wireguard 全局生效。

现在 wireguard 的配置基本配好了,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启动:

ip link set dev wg0 up

启动 wg0 接口,这时可以 ping 下服务器端的地址 ping 192.168.128.1,如果 ping 通说明 wireguard 正常工作了。
如果 ping 不通,检查下对方的公钥及 ip 地址是否正确了。

现在本地跟服务器已经在同一个内网上,可以彼此通信了。
但本地现在是无法通过服务器连接到外面的网络,如果需要通过服务器连接到外面的网络,要在服务器上设置流量转发和 NAT 才可以。

转发与 NAT

首先,检查下 ip 转发是否已开启:

sysctl net.ipv4.ip_forward

如果等于 1 说明已经开启,否则可以使用:

sysctl net.ipv4.ip_forward=1

来临时开启,如果想永久生效,需要编辑 /etc/sysctl.conf 文件,查找到 net.ipv4.ip_forward 这一行,把最前端的 # 号(注释)去掉,如果其值不为 1 的,改成 1。如果找不到,就把 net.ipv4.ip_forward=1 加在文件最下面。

然后使用命令 sysctl -p 来使其生效。

接下来检查下 iptables 里 filter 表的 FORWARD 链的 policy 是否为 ACCEPT

iptables -t filter -L FORWARD

如果 policy 为 DROP,需要允许 wg0 接口才行:

iptables -t filter -A FORWARD -i wg0 -j ACCEPT
iptables -t filter -A FORWARD -o wg0 -m state --state RELATED,ESTABLISHED -j ACCEPT

然后看下 nat 表的 POSTROUTING 链里是否已经做了出口的 NAT 了(这里假设服务器上连接外网的接口是 eth0):

iptables -t nat -L POSTROUTING -v

如果还没有,使用以下命令加上:

iptables -t nat -A POSTROUTING -o eth0 -j MASQUERADE

PS:如果出口不是 eth0 接口的,把 eth0 换成正真的出口接口

在服务器设置好后,还要在本地加上路由,把流量转发到 wg0 接口上。

本地路由

ip route add <endpoint>/32 via <出口接口的网关IP> dev <出口接口>
ip route add default via 192.168.128.1 dev wg0 src 192.168.128.254

配置好后,可以在本地 ping 下 8.8.8.8,如果 ping 的通,并且 tracepath 8.8.8.8 的路由里有 192.168.128.1,说明已经通了。

wg-quick

通过这样配置后就可以使用 WireGuard 作为 VPN 上网了,但当前配置会在重启后失效。

如果每次重启都手动配置的话,比较麻烦。还好,WireGuard 提供了 wg-quick 命令,该命令可以读取和保存配置文件。

并且 wg-quick 也提供也 systemctl 的服务配置,这样可以设置开机自启动。

wg-quick 默认的配置目录为 /etc/wireguard,文件以 wireguard 的接口名(如上文中的 wg0)为文件名,文件名后缀为 .conf

以下分别是服务器和本地的配置文件,保存到 /ett/wireguard/wg0.conf

服务器:

[Interface]
Address = <服务器上设定 wg0 接口的地址,如:192.168.128.1/24>
PrivateKey = <使用 `wg-genkey` 生成的私钥>
ListenPort = <服务器上 wg0 监听的端口,如:1234>

[Peer]
PublicKey = <本地的公钥,可以使用 `echo <本地私钥> | wg-pubkey` 生成>
AllowedIPs = <本地 wg0 接口上的地址,如:192.168.128.254/32>

本地:

[Interface]
Address = <本地设定 wg0 接口的地址,如:192.168.128.254/24>
PrivateKey = <使用 `wg-genkey` 生成的私钥>

[Peer]
PublicKey = <服务器的公钥,可以使用 `echo <服务器私钥> | wg-pubkey` 生成>
AllowedIPs = 0.0.0.0/0
Endpoint = <服务器外网地址:服务器上 wg0 监听的端口,如:0.1.2.3:1234>

配置好后,可以使用 wg-quick up wg0 来启动(注意,如果你按照了上面 [WireGuard 配置](#WireGuard 配置) 命令手动配置过,需要先删除 wg0 接口和对应的路由才行)。
如果测试没问题后,可以使用 systemctl enable [email protected] 来设置开机自启动。

优化国内外流量

通过上面设置好后,虽然可以通过 WireGuard VPN 上网了,但有个问题,这个 VPN 是全局性的,即所有的流量都会从 VPN 里出去。
如果服务器在美国的话,在上国内的网站时,会绕了一圈,延时非常大。这时,我们可以通过策略路由的方式,分流国内外的流量,使国内的流量不用走 VPN。

在上面通过 wg-quick 启动过,如果本地配置里 AllowedIPs 设置了 0.0.0.0/0,意思是全局生效,其主要也是通过策略路由来实现的。

下面是 wg-quick 启动时的日志:

[#] ip link add wg0 type wireguard
[#] wg setconf wg0 /dev/fd/63
[#] ip address add 192.168.128.254/24 dev wg0
[#] ip link set mtu 1420 dev wg0
[#] ip link set wg0 up
[#] wg set wg0 fwmark 51820
[#] ip -4 route add 0.0.0.0/0 dev wg0 table 51820
[#] ip -4 rule add not fwmark 51820 table 51820
[#] ip -4 rule add table main suppress_prefixlength 0

以上的日志信息可以看出是条条命令来的,通过这些命令,大概可以猜得出 wg-quick 是如何启动的:

首先使用 ip link add wg0 type wireguard 添加一个名为 wg0、类型为 wireguard 的虚拟接口;

然后通过 wg setconf wg0 /dev/fd/63 加载配置,从 /dev/fd/63 可以看到,配置应该是通过 process substitution 的方式加载进来的;

ip address add 192.168.128.254/24 dev wg0 这条命令上面也提到过,就是为 wg0 接口添加一个 IP 地址的;

ip link set mtu 1420 dev wg0 设置 wg0 接口上的 IP 包的 mtu 值;

ip link set wg0 up 启动 wg0 接口

wg set wg0 fwmark 51820wg0 接口上的包添加一个 fwmark 值,主要为了下面命令里策略路由用的;

ip -4 route add 0.0.0.0/0 dev wg0 table 51820 为一个 id 为 51820 表添加默认的路由,该路由的通过 wg0 接口

ip -4 rule add not fwmark 51820 table 51820 这条命令就是主要的策略路由,通过以上三条命令就可以实现全局的流量转发了。

由于策略路由是有优先级的,所以我们可以在把所有国内的 IP 段添加到优先于上面的这条策略路由,这样就可以不用经过 wg0 接口了。

首先要获取到国内的 IP 段,可以通过到 apnic 查询到国内的 IPv4 地址段。

该页面里的 IPv4 格式是:起始地址|地址数量,但 ip rule 要求 CIDR 格式格式,所以需要转换下。转换起来也挺简单,这里地址数量都是 2 的 n 次方,因此对其以 2 为底求地址数量的对数,然后用 32 减去其对数就可以了。

例如:

apnic|CN|ipv4|45.249.112.0|1024|20160511|allocated

起始地址是 45.249.112.0,数量是 1024,即 2^10,因此可转换成 CIDR 格式是:45.249.112.0/22,加入到策略路由就是:

ip rule add to 45.249.112.0/22 priority 1024

priority 1024 就是设置优先级的,数字小的优先级高

apnic 里的分配给国内的 IP 段比较分散,我统计了下,大概有 8 千多行。我们不可能手动添加的,因此我写了一个 Node.js 脚本 来下载 apnic 的最新分配版,然后转换下,可以导出成一个 shell 脚本来运行, shell 脚本里就是一条条上面的那种命令了。

虽然运行 shell 脚本后,把规则添加到策略路由里了,但这些路由规则也是运行时生效的,下次重启电脑后需要重新加载。这里可没有现成的自启动脚本,难道还要写个自启动脚本吗?

还好 wg-quick 里提供了相应的钩子,可以在 wg-quick 启动、关闭时执行一条 shell 命令,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上面的 shell 脚本添加到 wg-quick 的配置文件里去了。这样就不详细写了,具体可以看这里的示例。

这里有个问题,由于 shell 脚本里的命令太多了,执行起来需要几秒的时间。

这里有个方案,就是先导入 shell 脚本一遍,然后使用 ip rule save 导出保存,在 wg-quick 里通过 ip rule restore 还原配置就可以了,这样速度很多,基本不用 1 秒就可以了。

但是在用 ip rule save 导出时,会把所有的规则都导出来了,包含了系统默认的和 wg-quick 添加的。再导入时,会出现规则重复或混乱的情况。至于怎么解决,这里就不展开说了,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下。

“智能” DNS

下面说下另一个问题。

众所周知,在国内,有些域名已经被污染了,使用运营商提示的 DNS 服务器解析出来的是不对的 IP。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 DNS 服务器,CloudFlare 就提供这么一组 DNS 服务器,其提供的 1.1.1.11.0.0.1 支持 DNS-over-TLS,可以有效的防止被中间人拦击污染。

但有个问题,在我这里访问 1.1.1.1 比较慢,ping 1.1.1.1 显示有 150ms 左右,如果所有的域名都通过 1.1.1.1 来解析的话,一些未被污染的域名访问起来会受到影响。

还好有网友维护了一个 ChinaGFW 的列表,里面包含了被污染的域名,刚好我本地已经搭建了 unbound 域名服务器,而且 unbound 支持 DNS-over-TLS,这样就可以把被污染的域名加入到 unbound 的规则里,把这些域名通过 1.1.1.1 来解析,其他域名还是走运营商提示的 DNS 来解析。

这里 是一个 unbound 配置文件,里面包含的被污染的域名从 ChinaGFW 里转出来的,里面的内容类似:

forward-zone:
    name: 'google.com'
	 forward-addr: 1.1.1.1@853
	 forward-addr: 1.0.0.1@853
	 forward-ssl-upstream: yes

name 表示被污染的域名,forward-addr 表示向上一级查询的 DNS 服务器,可以有多个,forward-ssl-upstream 表示开启 DNS over TLS 功能。
配置文件的最后使用

这是一个独立的配置文件,可以把它放到 /etc/unbound/ 下,然后在 /etc/unbound/unbound.conf 配置文件里加入 include: /etc/unbound/dns-over-tls.conf 来引入它。

加入后重启 unbound 服务就可以生效了。